关闭→
当前位置:文萃集>好好学习>毕业论文>锚原纤维与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锚原纤维与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文萃集 人气:1.43W
锚原纤维与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关键字:  表皮松解症 
  锚原纤维具有维持真表皮紧密连接的作用,其主要结构成分是Ⅶ型胶原基因(COL7A1)突变是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的分子发病机制。本文主要综述如下两上方面的研究进展:①Ⅶ型胶原的分子结构、基因结构及其调控功能;②COL7A1的提早终止密码突变突变(PTC)和甘氨酸置换突变对锚原纤维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Ⅶ型胶原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分子折叠、聚合和分泌等发生异常)是DEB发病的分子基础。锚原纤维(anchoring fibrils)从表皮基底膜带的致密板向下方的真皮结缔组织延伸并终止于锚板、或者再折返致密板。在真皮中锚原纤维常与真皮的带状胶原纤维相互镶嵌交织,从而确保真表皮间的紧密连接。锚原纤维的主要结构成分是Ⅶ型胶原,Ⅶ型胶原在维持真皮连接结构稳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缺失或形态异常会导致真表皮连接结构的不稳定。使皮肤在机械创伤导致真表皮连接结构的不稳定,使皮肤在机械创伤或表皮磨擦时,即可发生表皮与真皮的分离,从而形成一种遗传性皮肤病――营养不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DEB)。DEB的分子发病机制是由Ⅶ型胶原基因(typeⅦcollagen gene,COL7A1)突变所致。自1993年首次识别COL7A1突变以来,在不同临床类型的DEB中,在COL7A1上迄今识别的突变有200个以上。但是如此众多的突变及其所致生物学后果(如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极其复杂,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Ⅶ型胶原的分子结构
  Ⅶ型胶原是由三个相同的α1(Ⅶ)链构成的同源三聚体,第一α1(Ⅶ)多肽链含有中央胶原性三螺旋区(~145kDa),两侧为非胶原性近基端NC-1(~145kDa)和羧基端NC-2(~30kDa)。胶原性结构区由特征性Gly-X-Y重复序列构成三螺旋结构域,其间被非胶原性短片段打断19次。其中1次是由39个氨基酸组成的较大片段(被称为“铰链”区)插入胶原性结构区中央。1~39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不等的短片段使Ⅶ型胶原分子具有结构柔韧性、构象可塑性。这种独特结构使由Ⅶ型胶原构成的锚原纤维具有维持具表皮紧密连接的作用。这些非胶原性短片似乎是三螺旋区Gly-X-Y重复序列连续性的“间断”,但是由于这种结构对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在进行上要特殊保存。
  Ⅶ型胶原三螺旋区和NC-2连接区富含半胱氨酸。这些半胱氨酸形成的二硫键是α1(Ⅶ)分子多聚体形成过程所必需的。在体内,前α1分子NC-2区发生部分裂解后,两个分子借二硫键作用而形成反向平行的二联体,三个同源α1(Ⅶ)再侧向聚合成Ⅶ型胶原三聚体、最后缔合成Ⅶ型胶原多聚体(即锚原纤维)并插入致密板中,致密板中的层粘连蛋白5(β3和/或γ2链)可结合Ⅶ型胶原NC-1区。
  2、Ⅶ型胶原合成的调控
  Ⅶ型胶原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合成,主要表达于复层鳞状上皮如皮肤、粘膜和角膜。Ⅶ型胶原分子生物学特性明显受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控制,受邻近细胞和胞外基质旁分泌的影响。真表皮连接不足之处真皮中的蛋白多糖具有结合调控信号分子、接带和真皮中的蛋白多糖具有结合调控信号分子、吸附多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在发育、修复或损伤等生理或病理过程中的功能,在发育、修复或损伤等生理或病理过程中这些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可诱导COL7A1的表达,刺激Ⅶ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皮肤微丝蛋白贮存TGFβ异构物(isoform),并输送至紧靠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的Ⅶ型胶原表达。最近Vindevoghel等研究发现COL7A1启动子有两个独特区段496/490和453/444,是TGF-β异构物结合DNA、发挥调控功能时必需首先识别的特异性序列。此外,IL-11α、IL-1β、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可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内Ⅶ型胶原mRNA的表达。
  3、COL7A1的基因结构
  遗传性DEB的致病基因――Ⅶ型胶原基因(COL7A1)定位于3p21.1上,全长约为23kb,由118个编码外显子组成(Genbank no:L23 982),这多于已报道的任何一个基因的外显子数量。COL7A1转录产物为9.2kb,其中有8.8kb编码前α胶原的2944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320kDa。从转录起始点到多聚腺苷化位点由31132bp组成,它的长度仅仅是Ⅶ型胶原mRNA的3倍左右,因此COL7A1是一个内含子序列小、外显子排列紧凑的基因。
  4、Ⅶ型胶原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
  DEB特征性表现皮肤或粘膜脆性增加是由于锚原纤维缺少、甚至完全缺如、或结构异常,从而使表皮与真皮分离、形成大疱。在透射电镜下,正常皮肤锚原纤维为极纤细、呈中心对称、彼此呈带状交叉;但是,DEB皮损显示粗大、稀疏、扁平而无彼此交叉的纤维。
  DEB有六种临床亚型,两种显性遗传性和四种隐性遗传。已证实COL7A1突变是显性和隐性DEB的发病基础,尽管也在几个种族中报道了数个复发性突变,如墨西哥人常见突变为24700insG,英国人常见突变为R578X和778delG,但大多数突变具有极大的家系特异性和种族特异性。表型异质性的表达可能是由于Ⅶ型胶原突变分子引起“蛋白质自杀”,或者是两个等位基因上不同突变组成的复合杂合子的后果不同,或者是某些突变表型可能需要两个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共表达。
  COL7A1突变检测资料表明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具有密切关系。Ⅶ型胶原的两个等位基因完全缺失可导致锚原纤维和Ⅶ型胶原完全缺如,是隐性DEB的一种最严重型的特征性病变。隐性遗传性DEB的大多数突变是复合杂合子突变,是无义突变或移码突变和由小插入或缺失引起提早终止密码突变(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 mutation,PTC),而不是纯合子突变。无义突变可促使mRNA分解,从而使mRNA转录物减少。无义突变与PTC相关,当为杂合子时PTC突变呈沉默型,但是当为纯合子或PTC与另一等位基因的PTC相组合时患者表型明显加重。例如一例泛发性隐性DEB患者为复合杂合子突变3857delA/G182R,在无血缘关系的双亲中发现父亲为PTC突变(3857delA),但没有相应临床表现,当与母亲的甘氨酸沉默置换相组合时,复合杂合子先证者却表现泛发性大疱、甲缺失,甚至轻度并趾的严重表型。对PTC杂合子携带者,患者仅表达正常等位基因产物,而不表达截短多肽。另外,某些由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相结合的家系可发生显著的表型改变、加重。
  几乎所有的显性DEB是由甘氨酸置换突变所致。甘氨酸置换突变,或甘氨酸置换突变/无义突变相组合主要引起表型较轻的显性DEB。表型较轻的显性DEB可合成突变的Ⅶ型胶原多肽,但是形态异常的锚原纤维。Rouan等在分析6例DEB家系时发现他们全都存在甘氨酸置换突变,其中3例家系的双亲发生甘氨酸置换G204R和G2040V,却没有临床表现。甘氨酸是最小氨基酸分子,当发生甘氨酸置换时,大分子氨基酸可能干扰Ⅶ型胶原三螺旋功能域的形成、妨碍前-α1(Ⅶ)多肽的折叠、聚合、分泌等。因为Ⅶ型胶原是同源三聚体,显性DEB患者可能仅有1/8的胶原分子是由三个正常前-α1(Ⅶ)多肽构成。因此,在Ⅶ型胶原的形成过程中,突变的多肽可通过显性负干扰(dominantnegative interference)导致表型较轻的显性遗传疾病发生。突变资料的分析表明是一部分而不是所有Ⅶ型胶原上的甘氨酸置换,都以显性负干扰方式影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外显子73的三个点突变引起Ⅶ型胶原三螺旋结构区甘氨酸置换(G20006D、G2034E和G2015E),从而干扰胶原的折叠、聚合和分泌。与此相对照,三螺旋区另一区段发生的甘氨酸置换G1519D,既没有前胶原的分泌障碍也没有锚原纤维的功能异常,因此不表现甘氨酸置换的相应表型。所以,Ⅶ型胶原是胶原中的一个突出特例,因为不是所有三螺旋区内的甘氨酸置换都产生显性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