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文萃集>实用范文>读后感1500字>《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文萃集 人气:1.76W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时间内,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下面小编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一

这部系列书籍总共有七本,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讲述了自朱元璋起,到朱由校止的各项事物。这是一部历史读物,完整、全面地介绍了明朝时期朝廷里的风雨际会,作者用幽默、通俗的话语为我们展开有明一代的历史画卷。

读过这部书之后,我对明朝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比较清晰地认识,也对我的历史观产生了影响。对于明朝,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地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言官,这帮人官阶不大,但能量不小,个个都是读书人,绝大部分认死理,看谁不顺就骂人,不整到死不罢休。他们以骂人为业,且喜欢骂当权者,自己若受到处罚,反而会引以为傲,拿出来当作炫耀的资本,明朝最终的败亡有诸多原因,我想言官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另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党派,不是一党,而是多党。明朝中后期,由于制度的原因,出现了以老乡、同学、师生为主的关系网,久而久之,发展成了各种党派,不同派别中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比如东林党。曾经很强大,强大到踩着三党上位,而独领风骚。再比如阉党,曾经更强大,强大到打败东林党,组织形成全国性的监控网络,朝廷内外到处都是党羽,而敢于抗争的人的结局只有一个。这些党要是帮着干着也就罢了,可偏偏它只会破坏,破坏大明的根基,破坏大明的制度,这是大明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曾经不了解什么叫气数已尽,但看完这部书,我明白了,明朝末年,它的皇帝崇祯并不昏庸,相反,我觉得他很勤劳,很勇敢。这一时期明朝的军队也很强,数量也多,但它还是亡了,这是由于天灾,导致李自成、高迎祥等农民领袖的崛起,这是由于清朝的崛起成为它们最大的外患。李自成的农民军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无奈人数过大,生存力极强,怎么打都不死,而清朝的崛起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是气数。明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最终还是亡了,这也是气数。我想,这与崇祯无关,如果他能遇上个太平盛世,兴许能创造一番事世,可不巧,他赶上了乱世,无奈的是他并非救世主,因此,他无力阻碍历史进行的脚步,终于成为尘埃。

在明朝,有这么几个人物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笑傲着历史。当然,有的只是历史的败类,明朝第一人,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是王守仁。他从小希望当圣人,于是按照朱熹的“格物穷理”不断地思考,王守仁大起大落,终于在一个山沟里顿悟,开创了“心学”学派,并由此成为明朝的一颗灿烂明珠。在他生前,他镇压过反叛,却不受封赏,他开创了“心学”并由此一直保持着影响力。在死后,“心学”学派的学员遍布天下,在朝廷里,在百姓中,都有其存在的身影。他的影响力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排在第二位的才是朱元璋,他从一介布衣,奋力拼杀,终于开创了一个朝代,他的创业史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他是劳模,他冲击了宰相制度,组建了内阁,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这位布衣皇帝应该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可以说,纵观中华历史,仅此一人尔。排在第三位的是于谦,他是读书人,却是兵部尚书,也是国防部长。明朝中期曾经有段很无奈的历史,他们的皇帝被少数民族俘虏了,因而他们又推举了一个皇帝,而这一时期,这个少数民族仗着手中的大明皇帝,一路顺风顺水,打到了北京。如果没有于谦,大明的气数恐怕已经尽了,于谦临危上任,以无穷的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终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他拯救了明朝,使明朝得以继续运转下去。因此,我把他排在了第三位。这三位都是站在历史的节点,能左右历史的人。在明朝,还有许多牛人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张居正、如徐阶、如严嵩、如夏言、如姚崇、如孙承乾、如袁崇焕、如洪承畴等等。这些人都是时代的骄子,显赫了一世。还有一些人,注定了朝廷的败类,他们只能加快一个朝代的灭亡,而无法使其进步,如王震、如魏忠贤。这两位都是太监,且都是皇帝的亲信,且都是败类。因为王震直接导致明朝一部全军覆没,且皇帝本人被俘,被人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国本动荡。因为魏忠贤,阉党权倾朝野,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造反。李自成、高迎祥横空出世,成为明朝灭亡的直接因素。这就不仅是动国本了,连国本都动没了。实在万恶。当然,他们的下场都是悲惨的,王震死于乱军中,魏忠贤被英明的崇祯收拾掉。结局虽然大快人心,但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可挽回的,实在让人痛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二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但那时候一直在看小说,没心思看这个。电子书早就下载了一直放着没看,别的小说看完了才把它翻出来看。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小说了,全扔一边了。

可以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的欣赏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的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己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从明太祖朱元璋开篇,到万历朝结束,前后历时二百余年,共六部。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经过精心“海选”和“pk”的,作者说:“不是牛人不入书,不是牛事不叙述”。

这部书的主线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个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它让我们知道历史里好看的不只有野史,其实正史同样好看。而且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我们只窥其一斑的全豹。

它告诉我们,朱元璋是残暴的它登基以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黑。所有开国功臣,包括开国六公爵和四个手握免死铁劵的老臣,另外两张铁劵的主人,常遇春开国之初即暴病,当初啦他入伙的汤和也只因当朱元璋看到他时,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据说当初开国的功臣幸免的包括汤和共两人,另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并且朱元璋施行机发明的酷刑简直就是惨绝人寰,而且他还有一个历史上其他皇帝没做过,也没想过的“庭杖”——皇帝亲自拿着棍子在朝堂之上把大臣打死。但它还告诉我们朱元璋是仁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他的残暴只对大臣,贪腐银六两者剐刑。对百姓可以说是“耶稣救世主”,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用今天的话说幸福指数快速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朱棣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权。但它还告诉我们在当时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好学生要抢黑帮的刀,痴人说梦。朱棣是当时整个大明最优秀的将领他手上又有当时做强悍的军队。削藩,不可能。

它告诉我们,宦官郑和七下西洋是永乐大帝伟大英明的决定,但它还告诉我们,郑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宦官,在朱棣造反的时候它更是一位伟大的将领,曾为朱棣立下汗马战功。

它还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个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和尚,他极力的鼓动朱棣造反,可以说是朱棣成势的最大功臣,但朱棣登基后他却退居下层,不做高管。但他依然是那个朝代实际的宰相,因此被称为“黑衣宰相”。

等等等等。它里面有我们不知道的却非常有意思的事。

该书虽分六部,但前后连贯,无笔法的不同可作为一部明史来看。到最后一直写到朱由校煤山自杀而止,全书完。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不分析历史。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喜欢好看的故事。当年明月做到了既让我看到了好看的故事,又看到了历史。

能把历史写这样,绝了。

TAG标签:#读后感 #明朝 #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