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文萃集>实用范文>读后感作文>读《理想》有感

读《理想》有感

文萃集 人气:1.72W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理想》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理想》有感

读《理想》有感1

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是我们的好帮手;理想,是我们的朋友;理想,我们是你的“粉丝”啊!理想,是你促使我们向成功迈上一大步,是你让我们飞向我们理想的天空。

《理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流沙河,主要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当我读到“那时妖魔在考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这句话后,我感悟到了如果去追求理想的信念被动摇了,理想就会被扒窃。告诉我们要视理想为生命,切莫失去。

我又想了一下,觉得自己也很容易被动摇。

有一次,老师在讲课,我在下面想:将来我能做一位老师该多好啊!所以我下定决心做一位负责任的英语老师。

到了第二天,我上英语课时,觉得英语题目很难,想到以后教同学做英语时,也不知怎样解释给同学们听,想着想着,觉得数学挺容易,就改变了理想,将来要成为一名会计。上数学课时,觉得奥数题很难。也改变了理想,将来成为大学生,最后觉得每科都很难,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直到我看到《理想》这一课,知道理想就像生命一样重要,不能没有理想。

理想是我们的朋友、帮手,是理想让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读《理想》有感2

《理想啲风筝》,光是念题目,就有着新鲜而深刻啲涵义。

每个人都有理想,这里啲一位老师少了只腿,可他不气馁,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越飞越高。他一个瘸男人,比躺在病床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强多了。身为老师,瘸了是非常麻烦的。也许,他的理想是好好当一位老师,那么,他的理想系在了风筝上,每次都特别的高,飞得特别的好,他的理想离他根本就不远了。

“圆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没有它,刘老师不可能那么那么的伟大,说不定没了它,刘老师就还在病床上呻吟呢!那在现实中,这根拐杖就是我们精神的支柱。刘老师瘸了还能这么的精神,我们呢,四肢齐全,可对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没迈过一步,对吗?

也曾试过把理想系在风筝上,让它飞高飞远,让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却没有达到:

我写过一封书信,上面的内容是忏悔,要自己好好学习,相当于计划表,可当我想做这件事时,却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给撕了。

我实在想不通,刘老师的理想率已经少了一大半,他却能挺过去,而我,懒惰得连自己条件充足了还不知足,还跟自己的理想怄气,我真不应该呀!

但愿我自己理想啲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了曲折挺胸抬头;骄傲了,自己改过;飞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飞吧!!

读《理想》有感3

从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知道教育还可以分那么多种,什么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信仰教育、未来教育等等。其中肖川老师对生命教育的阐述让我颇感兴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本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我们的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提倡要“以人文本”,恰恰与生命教育有着相同之处,所以我们的教育离不开生命化的教育,我们必须进行生命化的教育。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别人的生命。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

我们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习变得更有吸引力;使学生的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

因此,我们要坚守生命教育,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下快乐健康的成长。

读《理想》有感4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理想点亮人生,书中讲了许多人的故事,其中童第周的故事让我至今难忘。故事主要说的是:童第周家境贫寒,上不起学,长大后,哥哥供应其上学。在效实中学他努力拼搏,从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在比利时留学时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博士学位。童第周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后,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细实验,撰写了一篇又一篇极具学术价值的论文。晚年,他又多次试验,脚踏实地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童第周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当我读到童第周为了考个好成绩常常与路灯为伴:天刚蒙蒙亮,他就已经起床开始在路灯下读外语,夜晚寝室熄灯后,他还在路灯下自修、复习。看着童第周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大人们都说我数学很差,一年级和二年级总考80多分,但是,我没有灰心,而是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回想每次考试,我终于知道了我的缺点,一是上课有点偷懒;二是作业不好好完成。我决心改掉缺点,从此,我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复习,作业认真完成。别人在玩,我却在做题、看书,

记住了种种类型的考试题,终于考验我们的机会到了----中段考试。在考场上我认真做题,做完后仔细检查。我觉得这次考得不错。开学第一天,第三节老师宣布了成绩,当老师念道赵琳菲数学:98分,我激动不已。初步的胜利让我懂得,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就能克服。

童第周能从倒数第一变为正数第一,我暗下决心,今后我要以童第周为榜样,克服种种困难,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

读《理想》有感5

最近读了《理想和兴趣》这本书,懂得了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方向,是鼓舞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如新长征突击手戴建宁、巢军,年青的书法家程与天,自学成才的大医师陈远浩,以及威震球坛的女排名将郎平等等,他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因此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我是一个小学生,我心中充满着美好的理想。天上的星、山上的树、园中的花、池中的鱼,都常常吸引着我。我喜欢老师,喜欢爷爷、奶奶,喜欢爸爸、妈妈,还喜欢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叔叔。我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把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写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学习他们勤勤恳恳为“四化”做贡献的精神。也许有人说我想当一个文学家,是的,这是我的理想。我要用我的笔去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我们的人民!当然,我还必须努力创造实现这个理想的条件。首先我要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好基础。

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学习起来就有劲头,生活也就格外有意义。那些不子学习,东游西逛的人,他们没有崇高的理想,也就像没有灵魂一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永远也享受不到奔向理想之路的欢乐。

从现在起,我将一步一脚印,像我崇拜的那些杰出人物一样,朝自己选择的理想之路勇敢地攀登。

读《理想》有感6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朱永新老师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忙于上课和做作业,应该多给学生交流和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会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而这些道德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凑效的。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朱永新老师强调,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德性,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道德的体验、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某方面的才艺,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自教”的自律习惯;道德的教育不需要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需要刻意的在追求,他应该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如果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这些方面把握教育的实质,理想的教育之梦已离我们不远了。

作为高三九班的班主任,在工作中努力践行朱永新老师的理念。班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德育的舞台。通过班会,学生自己参与,自己体验,自己获得,。高三时间很紧张,但在高三我们班开了一系列班会。刚上高三我们开了期末表彰——新九班,新征程主题班会,以调动学生新的开始的勇气。学习的同时要学会放松,开了九班潮人——第一季的主题班会,在才能展示中去释放自己。以奋斗——为自己寻找一颗北极星为主题让学生寻找自己的目标。以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即是完美为主题的让学生把握好现在的自己。在全班大马拉松的背景下开了奔跑,绽放生命的火焰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去体验人生的跑动。

我们班考试奖励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给优秀大组长买书,同时组员也能传看。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学会提升。又拿班费订阅《中国青年报》,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对文科生的视野是一个拓宽,在读报中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强于道德的说教。

读完《我的教育理想》,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心中充满爱,向我们心中理想的教育迈进。

读《理想》有感7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教育理想通过唤起人们的激情与沉思,激起人们超越、优化现实教育的动力与活力,使理想的教育转化为现实。

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这样写到: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朱教授说的好,“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我们要真诚的热爱学生,才会在愿意与你交流,乐意与你一起分享学习和生活的快乐。我觉得教师爱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探索,是他们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也最终让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要相信一份耕耘总会给你成倍的回报,只是有时候你的付出不会马上见效。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我想,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总是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不行了,而应该是一条河,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惟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而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让自己充满活力。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多写一些教育感悟。

我想借用朱教授的一句话: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今后,我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用我的爱心,用我的努力,用我的激情耕耘在教育这片土地上,是自己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

读《理想》有感8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人,培养人、发展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追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饱受着功利主义的侵蚀,面临着不断异化的危险。生活价值的功利追求和技术知识对学校教育的统冶,使受教育者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却丧失了生命的自由。当教育逐渐背离了其初始目的,而不再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时;当教育者逐渐淡漠了神圣的职责,而不再企盼精神的解放与崇高时,随之动摇的将是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正当困惑不解之时,日前有幸拜读了高正华校长所著的《和谐:教育的追求与理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正如同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心灵,更像是与教师面对面谈心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一、共同创造师生的理想精神家园

高正华校长说过:“和谐校园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在校园里,大家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同心、同行、同乐,感受欢乐和成功,师生结伴成长,大家对自己的学校充满着一种感激之情,一种眷恋之情,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如此和谐轻松的氛围与环境中,享受生活的幸福,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校园真正成为大家的精神家园。这一愿望是美好的,而在为实现这一愿望不懈努力的过程中,每一点思考、探索、实践、体验都有着苦与乐的不同感受,也充分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对人性最精彩的诠释。

1、人人都享受一份爱。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在校园——由爱心支撑起的大厦里,我们倡导的是大爱、博爱,只有师生拥有共通的爱,校园才能充满爱,而汇聚所有校园爱的力量才能支撑起民族的大厦、国家的大厦。为此,在我们校园的德育长廊中,不时记录着学校、家乡、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那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先进的科技、过去的屈辱、今日的复兴、明天的富强,都无时不刻地在向每一位师生诉说着祖国母亲历经的沧桑与苦难,拼搏与抗争,激励着师生勇敢地肩负起中华儿女的一份责任与使命。同时,我们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 —— “生命不在,教育何存”。我们应该像呵护绿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一个教师都理应清醒地认识到,人人都是同样重要的,不管是优秀的还是一般的,甚至是有缺陷的,人人都应该得到发展。“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个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要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这便是以爱为基础的教育。

2、人人都得到尊重。教育最基本的一个任务,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建立起自己的尊严。“自尊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校园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是同心、同行、同乐的关系。课堂内,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外,积极参与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和他们融为一体。同样,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也是同心、同行、同乐,大家共同从事教育实践,共同探索教育规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让民主、平等的氛围时刻充满整个校园。

3、人人都享有机会。每个人享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应该是平等的,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去创造机会,珍惜机会,并把握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转换,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帮助者和被帮助者,都有机会获得不同角色的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与不同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孩子创设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学会选择的能力。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之中,当机会来临或机会有限时,则要去争取机会,把握机会乃至去创造机会,这是孩子为适应现代生活而必备的又一心理素质。由此架起一座从学校到社会的桥梁,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4、人人都有所追求。一个失去了理想和追求的人,无疑是可悲的。教育,就是要点燃人们心中的理想之火,要让人们去享受那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追求的快乐。我们倡导、设计、追求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做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我们鼓励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为每个孩子点燃发现之火、探究之火、创新之火,并让它越来越旺。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到研究性学习,从陶艺制作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研究、实践的主动权,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人的追求是无限的,人的追求水平越高,他们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就越不满意。”这便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不断有新的起点的动因。

5、人人都体验欢乐和成功。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校园,应该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尊和自信,获得成功和欢乐的体验。我们相信教师,相信学生,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我们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法去评价每个发展中的个体。课堂上,我们提倡只要学生积极提问,大胆交流,就该得到表扬和肯定,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活动时,只要参与就有奖,“多放一个唱歌一等奖的名额,就会多一个唱歌的爱好者”,而这恰恰就是开展活动的目的所在;实践中,要注重纵向的激励,淡化横向的比较,比如在激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让更多的同学获得上进的信心——“老师的语言和观点应当成为美好而令人迷醉的音乐”。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如果能多放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个成功者,多出一份欢乐。我们经常提倡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其中一大变化就是每一位教师要从评判者变为鼓励者,从冰冷的打分者变为热情的加油呐喊者。

二、努力成为集仁爱智慧之大成者

教育的使命感是师德建设的前提,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师最高的道德。在促进孩子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这是师德建设追求的理想目标。我们实践着,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我们相信“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仅要有一颗燃烧着高尚火焰的火热的心,而且还要有智慧与能力。”我们的教师一路欢笑,一路创造,师生结伴成长。

1、用爱心培育爱心。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位仁者,要时刻谨记“把爱心献给孩子”,相信每个孩子,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并善于用爱心去孕育和灌溉每一棵幼苗,进而开发生命潜能和指导生命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具有“爱满天下”的理念,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发现教育的奥秘及乐趣,所从事的工作才会有持久的活力和创造力,教师才可以在个人成就、社会认可、自身成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2、用智慧启迪智慧。一个师德良好的教师,一定能正确地科学地引导孩子的发展,一定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并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能力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学习、讨论、交流、碰撞中,在实践体验过程中,理应不断丰富与发展自我,追求与创造自我,继而总结与提升自我,最终让反思与科研成为自觉的行为。

3、用人格塑造人格。“教育,首先就是人学”。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一个健康、和谐、开放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⑴生活充满热忱,内心充满微笑。⑵胸襟开阔,诚信正直,欣赏并关爱他人。⑶热爱教育,相信教育;热爱孩子,相信孩子。⑷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和行为楷模。⑸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⑹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感受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乐趣,乐此不疲。⑺面对困难,锲而不舍;面对矛盾,正确理解。⑻能不断为自己、为他人创造出发展的机会。而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是我们很好的楷模。我们要不断吸取其精神营养,感受其人格魅力。“为了社会和道义的进步,为了每个人的幸福,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充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要充当一名灵巧的珠宝匠,要善于从每个学生身上开发出独特的人格之美。”

三、倾力培养全面优秀的地球公民

我们的孩子将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是何种职业,他们都将是一个能自己选择、自己决断、自我评价并承担责任的、独立的人,同时他们是有着世界胸怀、国际意识、全球视野的地球公民,并且他们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1、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开放的心灵。把学生从课业堆里解放出来,还给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生活中自主学习,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发展个性,在民主开放的社会活动中健全人格。

2、让每个孩子拥有人文的精神。教育要具有超越并引导社会的功能,必须建立起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重塑社会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让人际更加和谐,生活更为幸福。对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力求教育性与人文性并重,使每位师生注重对人及社会的终极关怀,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这样,便能人人享受发展的充分自由,领略心灵的无比快乐,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更为丰富,评价更具有个性和理性,创新更有底蕴,教学也就更富有人文含义了。

3、让每个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真正的教育在于:少年的头脑和心灵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己。真正的教育还在于:在领悟道德美、善良、正义的同时也关照自己,开始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只有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可能是有思想的人,才可能是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

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先贤早已开始倡导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思想,他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思想中的瑰宝,而他们所倡导的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成为世界素质教育的发轫之论。“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也是我们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渴求,对自然的探索,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人为本是所有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理应遵循同样的教育规律,传承、创新其教育理论,让教育处处闪现人性的光辉。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精神家园——校园里,师生一起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一起感受欢乐和成功,充满着感激,滋长着眷恋,涌动着创造,培育着“大写的人”……

读《理想》有感9

今天学习完了《理想的风筝》以后,我的感触很深,不少感情浮上心头。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每年看到风筝就会想起自己的刘老师。

本文通过回忆刘老师笑谈腿疾、板书和放风筝的事,赞叹了对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和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思念。谁会相信一个身体残疾的人会走上教师之路?教师这个职业非常困难,一个健壮的青年上一天课下来,就会腰酸背痛,浑身不舒服,更何况刘教师是一个残疾人呢?可想而知,刘老师每上一节课都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一次,刘老师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土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氏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胳膊和腿。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段话中,我从刘老师笑谈腿疾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幽默风趣、自强不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尊敬一词中反衬了刘老师坚强、乐观、幽默、风趣,与学生的亲密无间。我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出一股酸涩的感情,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充满了理解和敬佩。

刘老师,残疾人民学习的榜样,他这种幽默风趣、坚强不屈、自强不息、乐观开朗、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读《理想》有感10

《我的教育理想》是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的教育名著,被誉为最感人、最畅销的教育经典,被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推荐为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的必读名著。

本书从十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理想的教师》一章和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章。《理想的教师》一章,明确了优秀教师的标准和要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理想和激情!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章以科学的理论深刻阐明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未来理想中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明确了这样的理想,未来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人文精神和民权意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的关键是追求人生价值和关爱生命。如何引导学生去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引导学生去关爱生命,对人类、对世界充满爱心,则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责任。在本书,《理想的教师》一章,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者从老师的自身修养方面给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充满爱心,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只有爱学生才能独具慧眼,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能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也就能把爱传递给孩子,使孩子的爱心得以发扬!理想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勤于学习的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职责,才可以在基础教育层面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在本书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章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教学内容方面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通过德育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并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理想智育应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关注个性,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理想的体育可以使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并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理想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可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但我们当前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教学的功利性很强,忽视德育、体育、美术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也是唯成绩论、唯分数论,忽视了智育中最重要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民权意识是当代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是推动中国社会民主进步的基本条件之一。“民权”具有两重的含义,一种说法,“民权”取的是卢梭“人民主权”之义,但另一种说法认为“民权”是对“自由”一词的翻译。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民权意识,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朱教授在本书中提出了教育的民主性问题,他指出:“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民主,可是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谈不上社会的民主。民主精神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民主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教师与学生讲话、交流的方式,似乎是小事,但都体现着一种民主。中国的学生上课都是正襟危坐,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学生都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外国教育家看来,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个问题怎么可能齐声回答?”这种教育中的不民主性和准军事化的校园管理正在扼杀学生的民主精神和自由精神。只有积极追求民主、自由的新时代公民才能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自由主义者胡适曾说过:现在有人对你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可见自由精神、自由意识对学生、对国家的重要性。“民权”的另一层含义,人民主权精神似乎离我们的校园较远,但实际也是我们的职责之一,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有这样一种印象,非常勤劳,但不关心政治,看法虽有偏见,但也反映了我们教育中的一些缺失,朱教授在本书中特别强调了社会责任感问题,包括校长的责任感、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有主人翁意识,应该以主人翁的意识去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但个人服从集体、国家并不是绝对的,他的前提是这个国家的政府是真心为人民服务,要让学生认识到爱国家和爱政府是两码事,爱国就是爱自己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就是爱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中一切进步、美好、光明的事物。公民的基本责任之一就是对政府做得不好的事进行质询和批评,责成政府改进;如不能有效改进,公民就有权力唾弃政府。托马斯·潘恩有一句名言“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政府侵犯。” 这说明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民权意识,才能去维护真正的国家利益。所以培养学生的民权意识,使学生成为有素养的合格公民也应当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教育需要理想,虽然我们离理想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为了我们心中的理想教育,我们仍需要不懈的去努力和追求!

读《理想》有感11

老舍用朴实明朗的语言,写下一个关于祥子的可悲的故事。祥子的一生,像是一个一波三折而又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

作者的语言是赤条条的,感情是挚热的,大量的叙事、抒情、议论的心理描写让我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了熙熙攘攘的天桥,热闹的车厂,幽深的小巷,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的街道……这样一个不断地追求成功与幸福、为美好生活而努力的祥子,一个坚强上进的祥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但是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是当时北京底层人民都有着不可逾越的命运:社会残酷、悲哀、无可奈何,像一个极度黑暗的地狱,让人堕落。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巨大而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课本中说:“人无法离开社会单独存在,人与社会紧密相关。”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就能实现他小小的理想,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在这本书中我看到: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同时存在。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所有人最初都会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努力,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成功——就像努力寻求美好生活的祥子一样。 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

老舍说: “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

社会会毫不留情的给我们带来挫折。挫折面前,敌人是自己。也许人应该把挫折看成实现理想的垫脚石,不要为一时的失败而放弃希望,而要试着改变命运、适应社会。

TAG标签:#有感 #